为啥有些事明明是“错”的,老年人还会坚持?

老年生活资讯 阅读 74次 发布于 2025-05-22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一辈的人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往往能够给晚辈带来很多富有智慧的建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似乎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老人家会变得非常“倔”,为什么明明是“错”的事情,老人还是会死磕到底呢?

老年人“硬件”功能下降

老年人“硬件”功能下降如果一个人在客观上来说是错误的,可是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可将此称之为“不知者无罪”;而如果这个人明知道自己是错的,却还是一意孤行,这可以说是“固执己见”。

1.jpg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质会最先开始退化,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这三种人群之间往往在前额叶功能效率上有着显著的差异。由于前额叶功能的减退,导致老年人的执行功能也变得更差,表现为认知灵活性的下降,所以老年人更难接受并灵活地切换到新规则中。

因此,有时候老年人会表现得很倔、固执己见,其实并不一定是他们不理解或不认同新的观点和做法,而是由于自身认知功能的减退,导致思维的转换会变得效率更低。

老年人也需要面子

当赵师傅发现工地上的年轻工人都用起了智能测量仪,他珍藏多年的水平尺就成了维系尊严的倔强。坚持旧方法不只是习惯使然,更是对自我价值的无声捍卫。

2.jpg

老年人除了执行功能的减退以外,认知自我维护也是导致老年人有时候固执己见的重要因素。会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与自我价值一致的观点,而忽略或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或观点。研究发现,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下降,使得有些老年人面临着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的下降。所以有时候老年人哪怕知道自己的观点是“错”的,也会坚持自己的意见,以此维护认知一致性,避免自尊心遭受打击。

但这并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因为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的下降很容易导致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用自我维护的方式来防止自尊水平的下降,这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

长辈很固执,该咋办?

当我们发现家里面的老人变得很固执,第一反应可能是埋怨和嫌弃,但如果我们可以退一步来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早晚都会面临认知功能的衰退,有一天我们也许会变成晚辈口中的那个“老顽固”,我们也会为了保持自尊心而“固执己见”。

3.jpg

当年轻人抱怨父母总买保健品时,或许该看见背后对健康的焦虑。保留母亲腌制的腊味,但改用真空包装;尊重父亲手写账本的习惯,同时悄悄导入电子记账......这种智慧让传统与现代达成和解。

老年人的固执并不是“不知好歹”,更需要的是来自年轻人的情感支持和互动,经常跟年轻人交流的老年人在思想上会更趋于年轻化,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很好地减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同时也能保持较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另外,鼓励家里的老人家多出去参加团体活动,积极保持良好的社交频率,接受更多新的观点和信息,也能让他们的认知变得更加灵活。

有时候老人家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固执”,他们只是更加需要时间、相互理解与支持。多花时间和老人家聊一聊、玩一玩,也许你会发现,老年人似乎也没有那么“老”。